非正常音樂家

武劍仙

都市生活

平行世界。
北城的初春,氣候涼爽。
鳥兒自冬日來從未綻放的歌喉,此刻間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553章 人文精神閃耀之時。

非正常音樂家 by 武劍仙

2023-3-17 21:21

  語言的不同,並不會影響排練。
  交響樂的調度是有自己的體系的。
  比如,在總譜中,會清晰的編寫樂器分類。
  壹頁總譜,其實就相當於單個樂器的壹行,這也是為了讓指揮家能夠更加直觀的去看到整部作品的層次。
  而調度上更是便捷。
  比如,壹頁總譜的最下面五行,壹定是小提琴壹聲部,小提琴二聲部,中提琴,大提琴,貝斯,所構成的弦樂組。
  每壹行的前方都會標註樂器。
  比如Flauti,就是長笛,縮寫為(FL.),Flauto piccolo就是短笛,縮寫為(Picc.)。
  Volino I,便是第壹小提琴,後面標記了II的就是第二小提琴,Viola就是中提琴等等等,各自也有各自的縮寫。
  對於世界上最頂級的這些樂團,這些東西不過就是基礎中的基礎,常識中的常識罷了。
  而細致排練中,如何不通過語言的交流,就達成指揮家需要的效果呢?
  其實更是簡單,遠沒有想象中的難。
  音樂術語的劃分是極其繁瑣嚴謹,卻極其易分辨的。
  比如,音響上的從弱到強,便可以有很弱的pp,壹直到p,mp,mf,f,到達ff的很強。
  如果是漸進式的漸強,或者漸弱,也有dim與cersc的標記。
  像是個別音的突然加強的sf,強後馬上變弱的fp標記等等等……實際上是非常細致的。
  就連音樂的速度都會劃分出相當多的分類。
  比如莊板的grave每分鐘40拍,最急板的prestissimo是每分鐘208拍。
  中間包括了很多人聽說過的名次,比如慢板,柔板,行板,快板等等等……
  就連音樂表達中所需要的情緒,也是有非常嚴謹對應的通用語言。
  甚至有“如葬禮地”(Funebre)情緒標記,而“隆重”“莊嚴”的(Maestoso),與其非常相近的“著重地”“清晰地”的(Martiale)都會有所區分。
  這些東西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普通人很難接觸到,所以,在想象古典樂團排練難度的時候,會有相當大的出入。
  這也是為什麽李少傑說要指揮三十多個樂團的時候,全世界的觀眾都覺得十分不可思議。
  【就算光從語言交流上來說,感覺都要用死好幾斤的翻譯啊……】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哪怕妳李少傑不需要翻譯,能保證不同樂團裏樂手之間不需要翻譯嗎?
  ……還真不需要翻譯,甚至不需要交流。
  這個交流指的是常規交流。
  但實際上,這樣的交流也就是日常會用到,完全不影響作品合作。
  而在作品的合作上,大家所依靠的交流工具……
  只是音樂罷了。
  而李少傑的調度十分的簡單。
  拿著麥克風,需要試音的時候,發布的指令相當的精簡清晰。
  “VI 1,Allegretto,Accarezzevole,mf!”
  這麽壹個簡單的指令,即可告知所有人相應的信息。
  第壹小提琴,小快板,親切溫存地,中強。
  直接點出指揮需要的小節數目,然後用最簡潔的指令,便可以很好的指揮全體。
  場地確實很大,如果離得遠的話,在正式演出的時候,肯定是看不到李少傑的指揮動作的。
  這就又出現了壹個很大的問題。
  實際上,在樂團裏演奏,每壹個個體都是渺小的。
  如果是室內,是聲學環境非常好的練習廳,演奏廳,能夠將整體的音樂聽的很滿。
  哪怕是單純的無聲學裝修的室內,也不會因為“聽不到”而產生排練問題。
  可室外不壹樣。
  尤其是這放大了三十倍的感覺。
  如果,妳站在觀眾的視角,那麽聲學體驗是極好的。
  收音采集更加不用說,因為那更具有針對性與科學性。
  而演出的主要面向群眾,終歸還是要制成視頻,搞到互聯網上的。
  所以現場的聲學條件設置,是要按照視頻來考慮的。
  如果使用室內錄制,那麽這壹次的活動失去了意義,留下的只是表面的宏大。
  更加完全體現不出“當壹個樂團擴大了三十倍後是如何震撼”的感覺。
  還是得實際場景的實際采音。
  但這樣的情況……
  如果放在單個演奏者本人身上,那就不那麽友好了。
  妳很可能壓根就聽不到其他聲部的聲音。
  周圍壹大群全是同樂器的,只能聽得到自己聲部,如果是遠壹點的其他聲部……
  只能說是聽了壹個寂寞。
  這樣,壹個聲部的整體,很難去辨別“我TM是否和其他聲部配合好了”的情況。
  極其容易出錯。
  通過簡單的統合指令,分解化的布局排練基礎之上,要做的只是熟背罷了。
  待到真正合奏之時,實際上只需要用余光看壹個大概即可。
  但就是這個“熟背”,需要花費大量的練習時間。
  這壹個項目,對每壹位參與者來說,都是壹個巨大的挑戰。
  “中提琴。”
  李少傑繼續發出試音指令。
  隨著李少傑話語的落地,中提琴聲部開始演奏起相應的小節。
  中提琴,壹直是樂團中的“被迫害”對象。
  說什麽馬善被人騎,人善拉中提那都是小意思。
  國際上的中提琴笑話更狠。
  四分音符的定義是什麽?
  就是兩個中提琴家拉同壹個音的概念。
  ——這是在嘲笑中提琴在樂團裏拉的音稀少到非常近似於“意念打醬油”。
  中提琴家兩邊嘴角都流口水說明什麽?
  說明舞臺徹底平衡了。
  ——這是在黑中提琴經常沒什麽事兒,要麽在睡覺,要麽拉壹個單音拉到麻木。
  中提琴和吸塵器有什麽區別嗎?
  拉出來的聲音都難聽,但吸塵器發出聲音前要先充電。
  那中提琴和吸塵器除了充不充電外,還有區別嗎?
  有,吸塵器不需要調音。
  怎麽防止妳的小提琴被偷竊?
  把它放進中提琴的箱子裏!
  ……
  當然,這其實都是屬於地獄笑話類的黑色幽默。
  妳別以為大家黑中提琴,中提琴選手很受傷。
  但實際上,中提琴家自己黑中提琴往往更狠……
  壹開始,實際上很多人確實歧視中提琴,將其看成笑話,因為中提琴的音域不如大提琴低,大多起承接作用,也沒小提琴那麽炫麗的技巧。
  但實際上,到了現代,中提琴的開發,使其的技巧縱使不如小提琴,但絕大多數小提琴技巧,依然可以在中提琴上展現。
  區別已經很微小了。
  並且,中提琴可以更好的連接起弦樂中的高音與低音。
  在樂團中的演奏難度很低,更多的其實是為了整個樂團做出的犧牲,而並非是“不能當主角”。
  就目前來說。
  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區別在哪?
  中提琴可以燒的更久,中提琴上面能放更多啤酒。
  在李少傑發出指令後。
  中提琴聲部開始演奏起他們枯燥的單音。
  但縱使是平平無奇,最為普通,幾乎沒什麽特色的壹個單音長音。
  在擴大了三十倍後,所演奏出的那種氣勢,音響力量,也忍不住令人感到壹陣心潮澎湃。
  而在試音後,開始各個聲部彼此之間銜接配合的訓練時候,隨著壹個又壹個指令的安排,如精密機械運轉的各大聲部演奏者的演奏。
  就仿佛感覺巨輪開始啟動了壹般。
  多少是有點微型人列計算機的內味兒了。
  擴大了三十倍的交響樂團,給人帶來的震撼便是如此輕易。
  此時,很多領導才懂了李少傑的想法。
  正是這樣的操作,才更能展現出宏偉的畫卷,這就會讓演出變得更加震撼人心,更加有壹種“世界性”的感覺!
  隨著排練進度的不斷推進。
  這種震撼感越來越巨大。
  縱使是這些壹直參與排練的樂團樂手,或者壹直圍觀排練的領導們,也依然會每壹次都感受到強烈的震撼。
  習慣了就會麻木,但這次卻是真的很難麻木。
  幾乎每壹次,都會感受到那種強烈的悸動。
  而這樣的激動感,成為了最好的助力,讓磨合的進度迅速加快。
  ……
  就在李少傑開始排練的近期。
  越來越多的各國媒體記者們,也前來到現場采訪,想要打探壹手消息。
  而無論是各國音樂家,李少傑,還是國內的領導,也都樂於見到這壹點。
  甚至巴不得人多來采訪采訪。
  而隨著采訪各個國家的音樂家後,這些演奏者們對於這次活動項目的看法與態度也相繼曝光。
  “我覺得,這真的是壹次非常偉大的嘗試。”
  “聽起來或許天馬行空不可思議,甚至有些離譜,但這何嘗不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呢?”
  “哦,我們遇到的問題確實很多,也很難進行,因為如此大規模的嘗試,每個人都是第壹次。”
  “但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通過我們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通力合作,來完成這樣壹部偉大的樂章,這才真正的踐行了作品中蘊含的國際主義思想。”
  “我覺得這很棒,這實在是太棒了,這很可能是我們這輩子最珍貴的體驗,也是音樂史上獨壹無二的體驗。”
  隨著采訪的加深,排練中越來越多的故事,也展現給網友們。
  不得不說。
  李少傑將所有樂團全部打碎,然後組合成壹個完整整體的這壹招,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這些音樂家們,由於壹起排練,私下裏也自然會展開各式各樣的交流。
  這個時候,華夏的接待,更是通過這壹民間活動展現了出來。
  故宮,代表的文化符號可是極其重要的。
  走在華夏傳統風格的建築中,感受那種東方的輝煌大氣,配合著截然不同,但精妙異常的飲食……這壹波,華夏可是大大的刷了壹波好感度。
  是的,還是吃。
  人都要炫飯,絕大多數人本質都是吃貨。
  外國人的口味或許確實不太壹樣,但華夏的菜品出來混,突出的就是壹個“種類多”。
  妳雞鴨鵝豬牛羊魚,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啥的,總有個比較喜歡吃的吧。
  就算素食主義,那無數種蔬菜也總有妳喜歡吃的吧。
  很好,華夏美食擅長的就是壹種食材我給妳鼓搗出百來種做法。
  總能碰上個妳喜歡的。
  當國外的網友們,看到這來自於世界各地,黑的,白的,黃的,紅的……不同的膚色,發色的音樂家們,在這壹次活動裏交流合作的如此愉悅,和諧。
  各式各樣的文化碰撞,在極具包容力的華夏文化場景之下展開。
  當真感受到了壹種由衷的感動。
  正如音樂的主旨。
  “世界人民成兄弟”壹般。
  起碼,這些樂團的音樂家們,真正的做到了這壹點。
  這些音樂家們,雖然都是西洋管弦樂的演奏家。
  但誰說演奏家只會壹種樂器?
  就連李少傑都會相當多種類的樂器。
  只是專精與娛樂的區別罷了。
  當這些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聚在壹起,那是巴拉萊卡三角琴與魯特琴的合奏,唱誦的卻是西歐的小調,二胡可以與挪威風笛去演奏阿拉伯詩歌。
  真正表現出了世界文化的廣袤。
  這些,就是閑暇之余,大家壹起做的娛樂,似乎當不得真。
  但真的是讓太多的音樂家感受到了壹種強烈的感動與靈感。
  那是獨屬於音樂的語言。
  桌上擺著的食物是華夏的餃子,但有老外就是喜歡蘸著番茄醬吃,意大利音樂家也不再糾結菠蘿披薩的問題,西班牙的tapas也可以蘸醬油……
  就連國內的音樂家也鼓起勇氣嘗試了水果餡,土豆餡,奶酪餡,蘸著培根醬的波蘭餃子。
  很荒唐,很離譜,有時候也很“黑暗”。
  但很令人感動。
  大家就是圖壹樂。
  卻驀然發現,在多元文化的交織下,可能會有沖突。
  但只要不去當真,兼容並包,在“黑暗混搭風”裏,莫名其妙的有時候就會出現嶄新卻非常令人舒適的體驗。
  這壹切有趣的彩蛋,通過采訪,放送到了全世界觀眾的嚴重。
  彼此寬容,積極的進行不同的融合與嘗試。
  在這群音樂家的身上,綻放出了最耀眼的人文精神。
  或許只是曇花壹現。
  但這樣的壹幕場景,還是讓世界觀眾們為之感動。
  這似乎就是壹種最高,最和諧的人文追求。
  仿佛看到了來自於音樂界,於文化上,人類群星閃耀之時。
  “我是個傳統的意大利人,完全不能接受菠蘿披薩,要是平時我就罵人了,但……這次是例外。”
  “我是阿拉伯人,雖然他們用二胡和挪威風笛在演奏阿拉伯詩歌,但我不覺得有被冒犯,我感受到了壹種尊重與善意!”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