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漢風再起

重慶老Q

都市生活

“……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從巴士海峽生成的本年度第六號臺風,將迅速向廣東、福建沿海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百四十七章 大明市舶

1635漢風再起 by 重慶老Q

2023-12-17 11:16

  1673年8月13日,廣東,阿娘鞋島(今虎門威遠島)。
  大明於兩年前北伐成功後,已陸續將清虜逐出關內,基本上恢復了昔日傳統漢地的名義上統壹。但在大明的南北兩地,卻分別有兩處被齊國占據的領地遊離在大明政府的管轄之外,成為壹種極為特殊的存在形式。
  壹處,是位於登萊北邊的長山列島,自三十多年前(1641年)被齊國控制後,便壹直作為抗擊清虜的重要海上基地,同時也是收攬北方移民的轉運中心。
  另外壹處,則是位於珠江口附近的阿娘鞋島,二十年前(1651年),齊國聯合李定國部明軍發動兩廣攻略,在壹舉全殲尚可喜、耿繼茂等部清軍,收復廣東全境時,齊國為了方便向明軍提供糧食、作戰物資,以及轉運戰爭難民,便順勢控制了這座小島。
  此前,因為要面對北方清虜的威脅,再加上軍事上也需要齊國各類物資的支援,包括孫可望在內的所有大明官員也都默認了齊國對上述兩地的占領和控制。
  但是,如今大明形式上已完成統壹,頓時便使得這兩處位置極為敏感的島嶼,成為朝堂內外壹個刺眼的存在。
  “少卿,我們齊國需要將這座小島還給大明嗎?”
  在給鴻臚寺少卿畢紹德舉行的接風宴上,廣州商社大掌櫃周惟誌趁著酒酣耳熱之際,小心地問出了在座所有人的心中顧慮。
  “周大掌櫃,妳話說的不嚴謹呀。”畢紹德笑著說道:“這座小島從來就沒屬於過我們齊國,只是容我國商人暫居於此,何來有送還壹說?”
  周惟誌聞言,愕然地看著畢紹德,詫聲問道:“少卿,如今在這小島,不論是治安維護,還是商稅征收,甚至是民政管理,皆為我們齊國自專,儼然已如我齊國領地壹般。不論是數十裏外的廣州府,還是左近的東莞縣,均默認該島為我齊國屬地,未曾派過任何官員和屬吏至島上宣示權力。”
  “可是,在去年三月間,大明駐長安的公使卻已向我齊國提出,要恢復該島和北方長山列島的治權。”畢紹德搖頭說道:“要知道,大明可從未將這兩地割讓予我齊國,他們不過是讓我齊國暫時使用而已。另外,大明有意在沿海各地恢復正德年間的市舶,與各國展開互市。故而,不論是長山列島,還是這阿娘鞋島,大明都不允許壹個不受市舶管控的地方存在。”
  “我齊國於該島持續二十多年的建設,就平白讓大明官府收回?”
  “妳為何不說,妳們廣州商社利用該島的特殊地位,在二十多年時間裏賺了多少銀元?”
  “少卿……”周惟誌神色有些尷尬,心中卻是有些不服,我們廣州商社確實是利用這座小島的特殊地位,從廣東地區賺取了大量的銀元,可也沒少給咱齊國政府繳稅呀。
  這位鴻臚寺少卿,妳可是我齊國的官員,怎麽立場不正呀!
  妳到底站的是哪頭?
  “陛下有意與大明建立壹種全面合作夥伴關系,雙方會進壹步加深彼此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畢紹德正色道:“而要達成上述目標,我齊國總不至於要強占大明領土吧。而且,這座小島地處珠江航道之側,可以說控扼整個廣東外出貿易通道,若是長久被我齊國占據,如何能讓大明朝廷安心?”
  “大明所求我齊國甚多,向它討要幾處領地,必不敢輕易拒絕。雖然不至於如同拿捏呂宋衛國和鄭氏那般,但對大明做出些許挾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大明幅員萬裏,人口數千萬,豈是我齊國輕易所挾制?”畢紹德搖搖頭,“千年以降,大陸便自成中央帝國,威服四夷,賓服海外。而我齊國遠據萬裏之外,其勢何能擴及至此?既如此,莫如與其相和,則齊明互利共贏,若因釁而爭,則成兩敗之勢。更何況,三十余年來,我齊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諸多方面與大明交融糾纏,已成特殊之利益關系。如此情勢之下,如何能與呂宋之地相較?”
  壹個多月前,畢紹德在完成衛國國王繼統後,又順便前往龍州,訪問了呂宋鄭氏。他代表齊國皇帝和內閣政府,申斥了鄭氏欲趁衛國內亂而擅起事端,再度挑起戰爭的行為。
  妳們鄭氏占據著呂宋最為精華地帶,不思北向擴張領地,並加緊移民,反而總想著往南方突進,意圖占領整個呂宋大島。妳們想做什麽?
  齊國壹意扶持衛國,並默許他們向南方幾個島嶼擴張勢力,就是要平衡整個呂宋地區的實力,避免壹家獨大,再加上蘇祿王國和我齊國呂宋領地的存在,便可使我齊國得以輕松控制整個呂宋地區。
  對於任何想打破現有平衡局勢的行為,齊國是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為此,齊國提出兩家邊界劃分方案,呂宋國南部疆域以齊國興化地區的響水河(今盧塞納附近的杜馬卡河)至北部山區的清溪河為界。而衛國北部疆域則以小蒼河(今菲律賓阿蒂莫南附近的薩帕安河)為界。
  如此,齊國的興化地區將橫亙於兩國之間,成為雙方的緩沖之地,從陸地上徹底將他們分割開來。
  在呂宋地區,齊國可以憑借強橫的勢力,壓服各方,並按照符合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原則,進行勢力劃分,決定該地區各方領土歸屬。
  但面對完成形式上統壹的大明,齊國還是以壹種平等的姿態,與之展開各方面的溝通和交流。畢紹德此次作為外交專使,除了解決呂宋亂局,冊封衛王外,還授命專程趕赴大明,與孫可望會晤面商未來兩國全面互助合作之事宜。
  ——
  8月25日,廣州。
  大明的海外貿易,不論是過去的數百年間,還是現如今的廣德中興時期,都有私營和官營兩種方式。私營的有“商舶”、“寇舶”,官營的有“貢舶”、“市舶”。在大明朝廷“海禁”開放以前,雖然私營的對外貿易從法定的意義上是被禁止的,但有明壹代,卻經常有內外私商違禁私自泛海貿易。
  至於大明官營的所謂“貢舶”、“市舶”的海外貿易,則實際上是壹種“朝貢貿易”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各國旦有所進貢,朝廷必有賞賜,朝廷如無賞賜,則必償還其貢物之價值。
  另外,“海外諸國入貢,許附載方物與中國貿易,因設市舶司置提舉官以領之”。大明市舶司設立後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對於進出口的船舶進行登記、納稅,收買船舶運來的貨物,以及負責把抽得的或買來的珍貴物品送呈內廷皇宮。
  市舶司已經有點類似後來的海關雛形,而且還是壹個對外貿易的管理機構。但兩百多年來,其職責也就對應各國朝貢之例,而無應對私營“市舶”之舉。至萬歷年間,在廣東地區,便有三十六行出而代替市舶司提舉官,主持對外貿易之事,凡幾多稅銀,提舉官“悉十取壹”“安坐”而得。
  當清虜入關,並迅速席卷神州大陸,攻占廣東後,貿易幾乎禁絕,市舶遂有數年短暫廢止。當李定國收復廣東後,隨著齊國商業勢力的大舉滲入,廣州在很短的時間裏便迅速恢復了曾經繁榮的對外貿易。
  生絲、絹織物、瓷器、陶器、綢緞、麝香、桐油、豬鬃、木器、藥材等商品源源不斷地從廣州輸出。相應的,來自齊國的玻璃、鐘表、檀香木、五金、槍炮、皮具、鋼條、蜜酒(甘蔗酒)、象牙精制品,以及來自南洋的胡椒、高級香料等商品亦從廣州輸入。
  無數的北方商人和內地商人源源地把貨物運來廣州,使其成為大明最為主要的對外貿易的商品集散市場。他們之中,以閩浙粵等沿海地區商人為多,僅“閩浙商賈聚食於粵為利者,亦不下數萬人”。
  同時,馬來人、暹羅人、安南人、阿拉伯人,以及來自歐洲的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等各國商人齊聚廣州,其中,尤以齊國人為最,他們不僅攜帶的商品貨物品種最多,數量最多,價值最高,而且從廣州所獲得的貨品質量也最好,如此,使得他們能獲取的收益也是最大的。
  更讓各國商人嫉妒的是,作為代行廣東地方政府市舶職責的三十六行對齊國商人僅征收百分之五的稅率,而對於其他各國商人卻要征收十分之壹的稅率,遠遠高於齊國商人的稅率。
  面對這種不公平待遇,也不是沒有外國商人提出異議和申訴,但無壹例外地被兩廣總督、地方布政使及廣州知府悉數予以駁回。
  齊國與我大明是什麽關系?妳們這些外國番邦與我大明又是什麽關系?
  要知道,齊國那是在我神州大陸危亡覆滅之際,力挽狂瀾,扶助我大明復起,並持續予朝廷各種援助的兄弟之邦。要不是齊國在幾次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出手相助,我大明說不定就被那清虜給滅國了。
  更何況,我大明這二十多年裏,幾次遭遇天災,齊國都不惜代價地進行必要的物資援助。
  十余年前,長江、淮河等流域暴發罕見的洪水,齊國從安南、柬埔寨、占城、暹羅運來數十萬石稻米,救助了災民不計其數。
  五年前(1668年)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江淮、江南、河南、湖廣,數十府,百余縣,幾百萬民眾受災,到處都是墻倒屋塌、百姓被掩埋的慘狀。齊國不僅給予朝廷三十萬漢洲銀元的無償援助物資,同時還運來大量的平價糧食,用以賑濟災民和恢復民生。
  在今年三月發生的廬州(今合肥)地震,波及範圍西到武昌、東至無錫,影響和破壞程度較大,受災民眾百萬之眾。為此,齊國又為朝廷提供了三十萬漢洲銀元的貨幣和物資支援,極大地減輕了朝廷的壓力。
  當然,齊國在我大明遭遇各種災情期間,提供大量援助和支持,有大肆搜羅難民的嫌疑。但此舉仍舊獲得了大明官方和民間的壹致好感,因為沒有齊國的糧食和物資支援,僅憑朝廷窘迫的財政,加之又要面對清虜的軍事壓力,確實無法給予災區必要的救助。
  齊國將大量受災難民轉運至漢洲本土,不僅救了他們的命,而且還相應減輕了受災地區的財政負擔,緩解了民間的矛盾。最起碼,朝廷不用擔心受災地區會發生崇禎年間因天災而爆發的民亂和流民荼毒四方。
  今日,參照齊國海關進出口管理模式,變革壹新的廣州市舶司重新掛牌成立,將此前由三十六行代署的進出口管理權和稅務征收權收了回來,統壹納入大明朝廷管轄之下,職掌內外進出船舶蕃貨、征榷、抽解、貿易諸事。
  市舶司提舉婁紹寧、副提舉岑文博、林宏傑,吏目範昌宏等壹眾市舶司官員垂手站在階下,傾聽著戶部侍郎甄仕良的訓話。
  “……廣州乃是我大明首要進出蕃貨之所在,每年貨殖不下千萬兩白銀,但凡以十之抽壹,便可取白銀百萬兩,於朝廷府庫而言,可是極為關鍵之進益。諸位需知,北方韃虜未滅,西北吳藩不靖,加之遼東多事,各地用銀之處比比皆是。……如此,妳等務必要恪盡職守,為朝廷盡力增加用度之所需,當不負秦王之命,朝廷之望。”
  “我等定然盡心盡力,為朝廷鞠躬盡瘁,為秦王萬死不辭。”婁紹寧等市舶司官員躬身應諾道。
  “侍郎,誠如妳所言,廣州市舶所殖貨物居諸口岸為首,每年進出貨物千萬之巨。但是……”副提舉岑文博猶豫片刻,起身說道:“但是,其進出藩貨以齊國為最,數十年來,所征稅銀皆以百分之五計,遠低於其他各國稅率。更甚者,齊國商人所據阿娘鞋島,宛如化外之地,我大明未能征其分文稅銀。如此,敢問侍郎,我市舶司該當以何策應之?”
  “這個……”甄仕良捋了捋頜下短須,面露苦色,“岑提舉所問,倒是難為本官了。齊國乃我大明特殊之友邦,市舶征稅,且從慣例,另當他國而論。近日,齊國專使已前往南京,將覲見陛下和秦王殿下。屆時,我大明自然會與其交涉兩國貿易往來之事。至於阿娘鞋島歸屬,想來也會與北方長山列島壹並解決。”
  “侍郎,齊國所販之貨,種類之多,規模之大,恐占市舶貨物之六成以上。”副提舉林宏傑說道:“若是長此以往,必然對我大明境內各行諸業成沖擊之勢。下官以為,朝廷當以警惕,行必要之手段予以延緩,或且阻之。”
  “哦?”甄仕良面露訝然之色,“林提舉之言,可有佐證?”
  “據本官所知,廣東境內綢布、精制棉布、鐵制工農器具、木器等行會諸業受齊國所進商品影響,已然雕敝,難以相爭。各類檀木、楠木等高檔木材,鐘表、玻璃、珠寶等奢靡之物,充斥民間,致大量白銀外流。再加之,齊國商人所征之稅甚低,使得藩外西洋商人爭相掛靠,更有我大明商賈與之合流,偷逃稅銀。如此,於我大明而言,長此以往,其弊之甚,恐不以言表!”
  “如此,林提舉且列條文與本官。”甄仕良凝重地看著林宏傑,“若是齊國商事真如妳所言之弊,我必上奏朝廷,報於秦王,妥善處置。”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